《詭娃安娜貝爾》──恐怖電影的視覺突破

近年來荷里活恐怖電影充滿獨特風格,筆者可以粗略地將它們分作三大組別。

  1. 以一般傳統敘事手法拍攝,注重故事完整性,加上CG影像特效及強勁配樂,製造驚嚇效果,為主流處理手法。
  2. 假裝主角第一身用video camera拍攝,加上大量手持鏡頭來強迫觀眾投入。例子有:《死亡習作》(The Blair Witch Project
  3. 用大量閉路電視或偷拍鏡頭視點來製造真實感,拍出紀錄片感覺。與第二類最大分別是鏡頭的位置多數是固定的。例子有:《午夜靈異錄像》(Paranormal Activity

三個類別中,以第一類恐怖電影的投資會比較大,故事創作靈活度也比第二及第三類寛闊。由於要配合拍攝風格,所以令第二、三類型恐怖電影在場景設計有一定的局限性。為了使電影風格統一,編劇們會盡量利用劇情令到拍攝手法合理化。例如故事會設定角色們在使用video camera 因為要研究鬼屋,再放置大量的監測器材,從而令電影裡出現大量閉路電視畫面。這樣故意合理化的情節已經公式化到有點悶蛋。

有時候,第一類型的恐怖片更會搞笑非常,就算男主角看見女主角身受重傷也不會放下手裡那部video camera,令劇情變得不合理、恐怖感大大減低。所以筆者首選入場觀看的恐怖電影多數是第一類型作品,第二及第三類型的恐怖電影太多不是筆者所喜愛的。近年來太乏令筆者眼睛一亮的第一類型作品,當中首推溫子仁導演的《詭屋驚凶實錄》(The Conjuring)。此片強調根據真人真事改遍,故事內容設有凶屋鬧鬼情節,從中加入大量監測器材鏡頭。感覺上,溫子仁導演想將第一類和第三類型來個大融合。但因劇情局限,寫實的描寫與分鏡編排上難以取得平衡,所以終歸也是趨向第一類型風格。

今趟《詭娃安娜貝爾》(Annabelle)可以算是《詭屋驚凶實錄》的前傳,雖然導演溫子仁今次轉任監製,但驚嚇度絕對沒有減低,拍攝手法更令筆者眼前一亮,因為上述的第一和第三類型終於成功融合。

第一類和第三類型恐怖電影融合的好處是:能夠借用第三類型的真實感,令到觀眾置身其中。其實很多的中外恐怖電影導演也喜歡放一、兩個這樣的場口在電影中,近年港產片就有張家輝導演的《盂蘭神功》,電影模仿現實中藍可兒的詭異閉路電視錄像,大大提高了電影恐怖感,可惜的是鑑於劇情所限,始終不能貫通全場。如果再強加大量閉路電視鏡頭,會令劇情變得鬆散難看。由此可見,要平衡地將兩種風格融合是有一定困難。

那麼重點來了,究竟《詭娃安娜貝爾》如何能突破地將兩種風格融合?首先一看《詭娃安娜貝爾》的劇情,一對夫妻被邪教教徒入屋襲擊。邪教教徒在被殺前對女主角的洋娃娃下詛咒,令邪靈附身到洋娃娃裡。兩夫妻就算把洋娃娃棄掉,也不能擺脫邪靈洋娃娃的恐怖纏擾,邪靈最終目的就是要收取他們靈魂。

看這樣的劇情,按一般的情況。除非公式化地描寫主角們要監測家裡情況,否則很難加入大量的閉路電視鏡頭。

而《詭娃安娜貝爾》的製作團隊用以突破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不理「劇情與視點的合理性關係」,將監測員的身份賦予到觀眾身上。其實這種「劇情與視點的合理性關係」是很多導演和編劇的盲點:理性上戲中如要出現閉路電視畫面,劇情上就必須配合。但事實證明,可以不理劇情配上這種視點。《詭娃安娜貝爾》今次就成功地用第一類型的敘事手法,一個場口接一個場口地說故事。傳統敘事手法好處是容易令觀眾投入戲中角色入面,令觀眾「急主角所急」:「如果是我怎麼辦?」當觀眾已經投入,化成主角時,製作團隊卻加入大量閉路電視或偷拍視點,令觀眾好像綁縛在鬧鬼現場、無助感大增!

事實上根本不需要在劇情上交代有沒有閉路電視,因為觀眾就是那台閉路電視,不知不覺間被拉進電影恐怖世界裡,令觀眾的求知慾完全淹蓋所有扭曲視點。

所以製作人不用再被固有理性所規範,更不需活在別人的成功作品之下。須知有時只要行出固有範圍一小步,就能創出新穎而且別樹一幟的個人風格。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