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充足,洞察不足──評《後古典電影︰電影敘事的世界詩學》

譯/譚以諾

愛萊菲莉婭‧費諾利(Eleftheria Thanouli)在書的開首,先為書的主題向讀者致歉,然後毫不猶豫地說︰「從不少方面來看,相比起新世紀美國巨片所標榜的新意,我們更易從1910年代德國的默片中發現影片獨特之處」(頁1)。以此,她開展了這本詳細的著作,更新了學界對當代後古典電影的看法。此書首先批評大衛‧鮑德威爾(David Bordwell)堅拒「後現代」這標籤,並審視鮑氏對當代電影在理論上的保守取向,在學術上對此作出修訂。書中選取了一些典型的電影為例子,包括《搏擊會》(Fight Club,美國,1999)、《疾走羅拉》(Run Lola Run,德國,1998)、《天使愛美麗》(Amélie,法國,2001)、《情陷紅磨坊》(Moulin Rouge!,美國,2001)、《上帝之城》(City of God,巴西, 2002)和《重慶森林》(香港,1994)。費氏解釋說,她選這些影片皆因它們表代後古典的頂峰。她寫道︰「範式轉移是逐步轉變的過程……在1970年代『開始轉變』的,到了1990年代已經發展成熟起來」(頁27)。作者無懼使用「鮑德威爾自己的武器」(頁26)來重新分析這些影片,並在其中點出後古典的特性,定義它的效果。因此,這書並不是單單反對鮑氏的理論,相反,它是要為鮑氏的理論注入新生命。

對於鮑氏,電影古典主義從未完結,所有新風格上的花招,對他來說不過是花拳綉腿,固作姿態。鮑氏反對後現代主義或後古典主義,但費氏並不認同他的姿態,她文獻回顧豐富,深入剖析了古典主義的概念,如故事、因果、空間和時間。她沒有用上後現代這詞,因為對她來說,後現代「過於耀眼,不論是對喜歡用這詞的人來說,還是以它為死敵的人來說。鮑德威爾就是當中的典型受害者」(頁205)。費氏在分析中用上後古典主義,但後古典主義依然帶有後現代主義超真實(hyper-real)的意味。她指出電影技術激起觀眾可感的經驗,但其實,這些經驗在古典風格下早已引人注目,並在後來在特效和技術更形突出。

《搏擊會》

費氏描述後古典影片的特性,說明它們是如何沖破鮑氏古典主義下敘事和美學的界限。例如,她引用鮑氏提出的空間和「強化的連續性」(intensified continuity)的概念(強化的連續性指快速剪接,多角度拍攝動作,不斷試用濾鏡和焦距效果等),並認為對於後古典主義來說,這些技術是好的而非壞的︰「事實上,後古典中的空間系統比[強化的連續性]有更為激烈的轉變,把焦點從關注電影影像的攝影質素,轉到關注電影影像的圖像質素」(頁75)。同理,鮑氏認為時間為動作提供清晰而不含糊、連貫而平順的背景,但費氏卻一反他的主張,形容時間性為超真實的。例如,她指出《疾走羅拉》擁有「豐富的時間結構,不能單認為時間不過是『因果關係的載具』」(頁118)。可以說,費氏形容後古典提供了「說故事龐雜繁多的可能性」(頁139)。

但是,費氏重拾鮑氏否定了的後現代主義,而她的重拾的方式十分古怪;再者,她這書最大的缺點莫過於所選而分析的影片,大都是平庸乏味的。她認為後古典豐富了電影說故事的方式,但若果真如此,我們應能在書中找到一些主流電影研究未談論到的電影。同樣,她說後古典主義在1990年代充份實現了,這進化論式的說法其實並無實質根據(竟會有人說有些事情二十年就能完全實現);而且,這書對某些舊影片的分析重覆而乏味。她針對主流學界電影分析以外的影片,這種後古典主義的閱讀,不自覺地召喚出這些影片的幽靈。

20140912 - Lauren Bliss - Post-classical_p3《疾走羅拉》

若要後古典主義這概念更具啟發性,最好回到它分析的起點︰B級片(B cinema)。拉利‧高漢(Larry Cohen)、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達利奧‧阿基多(Dario Argento)或藤田敏八(Toshiya Fujita)這些導演為我們展示何謂後古典主義。用作者的話,他們向我們展示「極為虛擬的空間,從電影內的影像(畫面設定)和影片的(剪接)效果看出,它無視古典現實主義這概念……經常向觀眾提示影片是建構的,而同時又沒有削弱影片的敘事力量」(頁90)。導演威廉‧費特堅(William Friedkin)製作了《驅魔人》(The Exorcist,美國,1973)、《狂暴》(Rampage,美國,1987),還有討喜的《恐怖幻象》(Bug,美國,2006),他可說是在主流電影邊緣的代表。他的作品為後古典的理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而能對抗鮑氏對後現代的攻擊,更能調合湯瑪士‧艾沙索爾(Thomas Elsaesser)過度古典主義(excessive classicalism)的論點(頁24注釋)(《恐怖幻象》特別能調合這些可能性)。我好奇,到底作者的選片,有多少受到一般文化氛圍所說的「有質素」的主流-藝術電影的影響?

《後古典電影》大概能達到它所說的目的,就是為電影研究中某些傳統注入活力。但是,它與類似的以理論為本的分析無別,對當代電影的流動性沒有深入的洞察力,對於電影的多樣性也沒有深刻的分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