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起源於中國?

文/譚以諾

本周日(5月18日),香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渡言博士於香港歷史博物館中談及早期中國動畫與日本動畫的互動關係,其演講題目為「日本動畫起源於中國? 談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對日本動畫的影響」。她的學術著作《中國動畫動態︰1940年代至1970年代》(Chinese Animation in Motion 1940s-1970s)快將出版,討論這四十年來中國動畫的發展。而這次演講,她則試從萬氏兄弟製作的《鐵扇公主》討論至手塚治虫影響全球的作品《鐵臂阿童本》。演講的副題雖是「談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對日本動畫的影響」,但主要還是談《鐵扇公主》對手塚治虫的影響。

 

萬氏兄弟和《鐵扇公主》

渡言於演講開首先約略談到萬氏兄弟。萬氏兄弟是指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和萬滌寰兄弟四人,他們可說是中國動畫片的創始人之一。萬氏兄弟於1924年應梅雪儔之邀加入長城公司,一般認為他們於加入長城後才製成他們第一部動畫《大鬧畫室》(1926)。但渡言指出,他們於1922年已經製作了《蘇振東的中文打字機》,是為商務印書館製作的廣告片。

後來,迪士尼的《白雪公主》於1938年在上海上映,轟動一時,萬氏兄弟有見及此,決定製作名字相仿的作品《鐵扇公主》,並於1941年上映。渡言指出,在《鐵扇公主》前,中國製作的動畫都是短片,多是在真人電影長片放映前播放的。《鐵扇公主》片長80分鐘,不單是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也是亞洲第一的。至於取材方面,渡言把這片放回二次大戰時中國的電影業去看,指出當時上海電影業受制於日本,不少製作人只好拍古代神怪和歷史題材的電影。雖然如此,不少人還是在這類片中浸入反日的思想,《鐵扇公主》也不例外。

 

《鐵扇公主》在日本

《鐵扇公主》隨後到了日本放映,取名《西遊記‧鉄扇公主の巻》。上映後,在日本不少人討論這片到底是否抗日片。有指牛魔王身上的太陽標記喻指日本,而最後群眾打敗牛魔王的情節則喻指中國人齊心就能勝過日本軍隊。對此,渡言指出,日本當時的主流媒體淡化了這些談論點,反而聚焦於這部是中國以至於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提出當中體現了「東方精神」,以提倡其泛亞洲主義,甚至有把此片當成是日本電影史的一部份。另外也提出「大東亞電影圈」,以此配合「大東亞共榮圈」的說法,以《鐵扇公主》昭示大東亞電影的成就。

受此片衝擊,日本人也想製作他們的動畫長片。渡言提到,日本在《鐵扇公主》上映前,有製作一系列的「桃太郎」電影,不過均為短片。在《鐵扇公主》到埗後,日本動畫界開始著手製作桃太郎的動畫長片。先有1943年片長37分鐘的《桃太郎的海鷲》短片,後有1946年片長70分鐘的《桃太郎的海神兵》的長片。此片可算是日本動畫史上第一部長片。渡言指出,桃太郎的動畫受到《西遊記》的影響,主角桃太郎帶著動物軍團去打敗妖怪,如此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明確不過︰桃太郎代表日本,動物代表著日本的殖民地,他們想像中的東亞伙伴,至於妖怪就是西方。而《桃太郎的海神兵》的故事藍本,則是日本佔領新加玻擊退英兵的歷史事件。


《桃太郎的海神兵》@YouTube

 

孫悟空在戰後日本

渡言續指出,手塚治虫在自述中提到自己如何受到《鐵扇公主》的啟發,並說明他的漫畫《我的孫悟空》(1953-1961)不少人物設定都離不開《鐵扇公主》的影響,如火焰山的火焰,牛魔王的座騎等。而對於角色造型,渡言評說道,由於受到日本戰後的「可愛文化」(kawaii culture)影響,《我的孫悟空》以至手塚治虫後來製作的動畫《西遊記》(1960)的角色形態較為圓滑,不像二次大戰時《鐵扇公主》那麼強勁而有稜角。雖然《我的孫悟空》可說是《鐵扇公主》的「翻版」,但渡言點出,鐵扇公主(女性)的角色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孫悟空(男性)的角色。然而,渡言只是輕輕的點出這個差異,並未有作深入的分析。

後來,手塚治虫於1963年製作了日本第一部的電視動畫片《鐵臂阿童木》,創造了「有限動畫」(即一秒八格)的風格。於此,渡言點出了阿童木的演化脈絡︰《鐵扇公主》-《我的孫悟空》-《西遊記》-《鐵臂阿童木》。而孫悟空與阿童木也是有可比的,先是二者都非人類,一方是動物,一方是機械人,但他們都想成為人類,要經過一個得道的過程。阿童木可以說是現代化的孫悟空了。她補充說,如此追索,並不是要否定西方動漫畫對《鐵臂阿童木》的影響,超人造形的影響是明顯的,而是想提出一條隱沒了的線索,以豐富我們對日本動畫的討論。

最後,渡言播出了數分鐘手塚治虫遺作《我是孫悟空》(1989)的片段,就是手塚治虫童年時去看《鐵扇公主》的片段--那記憶深藏於他腦中,成為他日後動畫路上的創作泉源和動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